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四方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离别是千古之痛  

2014-09-11 10:06:07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离情别绪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,现代社会,交通这么发达,通信这么便捷,有时儿女不在身边,父母都是那么想念。在古代,交通不够发达,社会不够安定,通讯只靠书信,每次分别可能就是生死别离,可以想象,那时分别双方的情感是何等伤感。当分别成为注定,当分别成为文人进取途中必然伴随的伤痛,当走向社会与相守亲人不可兼得,离别就成为了一种普遍而崇高的行为。离情别绪是古代诗词经常表现的内容,不少诗人也因此深受喜爱。
《雨霖铃》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,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。词中,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,凄婉动人。
但是这种离情对现在的学生而言,是有距离的,高中的生活经历,他们不会有刻骨铭心的离别体验。他们所知道的离别,大多是书本的描述,是肤浅的感知。无用疑问,让学生体会词人深层的情感,是有难度的。
这就给教学《雨霖铃》这首词带来了难度。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离情别绪,就值得教师思考。从这一点看,我认为陈婷婷老师的导入设计是经过精心思考的,她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写送别的诗句,并和学生一起背诵,唤起学生对离别之情的感知。为理解词作情感作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。同时将本词放到古代众多写离别的诗词中,便于学生比较品味。
《雨霖铃》写离别,不仅着眼于离别之时场景的描绘,还着眼于对离别之后情景的合理想象,虚实相生,相得益彰,把离别的伤感写得淋漓尽致,缠绵悱恻,凄婉哀伤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,恰当的对词作的这一特色进行归纳,简洁明了,印象深刻。
一切景语皆情语,《雨霖铃》堪为典范。不论是实写之景,还是虚写之景,都情景相生,景中含情,情与景水乳交融,浑然天成。陈老师本节课的课文评析以此为重点,在学生分析品味的基础之上,突出了这一手法在本词表达中的作用。抓住了文章的重点,对于引导学生如何品味古代诗词有借鉴作用。
陈婷婷老师的课,教学环节环环相扣,学生学习主动,情绪饱满,发言积极。教师课堂语言有激情,范读精彩, 学生朗读感情投入,师生、生生互动频繁,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。总体上这节课的效率是高的。只是教学内容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4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